當前位置:管理咨詢>組織設計>國有企業內控體系建設三種不同層次的建設需求
企業風險內控體系建設是一項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工作,最初是上交所、深交所對上市公司提出必須建設內部控制體系的要求,緊接著2008年國務院五部委聯合頒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國有企業內控體系建設也提上了具體的議事日程。
表:國內出臺的內控體系建設相關政策文件
時間 |
主要政策 |
2006年6月5日 |
上交所出臺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并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執行。 |
2006年6月6日 |
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業建立內部控制體系并從該指引發布日起執行。 |
2006年9月28日 |
深交所出臺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執行。 |
2008年6月28日 |
國家財政部、審計署、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實施。 |
2010年4月26日 |
國家五部委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被稱為“中國的薩班斯法案”),從18項指引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了具體地規范,并將于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礎上,擇機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施行。 |
不過從企業的具體實踐來看,上市公司的內控體系建設往往流于形式比較多,而在規范與約束大股東與職業經理人方面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也因此出現了很多上市公司由于不合規行為給小股東以及股民帶來巨大損失的案例,甚至因此引起了股民的訴訟。
而國有企業的內控體系建設由于缺乏強制性要求,同時又由于政企不分的現象依然嚴重,體制問題沒有解決,嚴重妨礙了國有企業建設內控體系建設的熱情與進度。
隨著2013年本輪國企改革工作的大幕拉開,混合所有制改革、政府出資人退位、成立兩類公司、董事會建設、職業經理人建設等相繼配套政策與文件的出臺,政府從企業經營的管理者變成了出資人角色。而政府在退出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后,如何能夠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成為國有出資人面臨的巨大難題。
同時,作為承擔起政府功能的兩類公司、甚至由出資人委派的董事會成員,從一直凡事上報,有人兜底的管理局面,轉變成需要承擔企業內部決策、同時需要保證國資安全的重大責任,也面臨著工作上缺少抓手,方法上比較匱乏的局面。
而恰恰正是在此種局面下,國資委適時重新提出了加強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要求,以期在企業具備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保持企業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徹底放開對企業經營的干預,將權力交給市場、還給企業。
從本輪國企改革內控體系建設的現狀來看,雖然每家國企都面臨著內控體系建設的現實性需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企業自身情況的不同以及管理基礎的差異,內控體系建設的重點與難點千差萬別,絕對不能用一套方法與理論大而化之。
區分廣義的內控體系建設與狹義的內控體系建設
在這里我們首先對狹義的內控體系與廣義的內控體系做出一個定義上的區分。
其實在企業內部,無論有沒有按照內控體系要求,有沒有按照內控體系建設指引建立起那種包含了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控五個部分的內控手冊,都會存在著自己的內部控制體系。
也就是說企業內部的組織機構、授權體系、部門職責、崗位職責、流程與制度,都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的一種表象,他們的建設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除了提高企業效率之外,這些體系建設的目的也是為了防范企業的風險,即便是他們沒有按照內控指引的要求將管理工作系統化。這也就是我們認為的廣義范圍的內部控制體系。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按照組織、職責、流程、制度建設起來的廣義內控體系,可能會存在著不系統的缺點,往往會使一些管理工作出現疏漏,而內控指引的建設,就是要幫助企業通過系統化的工具,將自己的內控體系建設的更加完善、不會出現疏漏。我們把按照內控指引要求建設的內控體系、并且形成了內部控制手冊的體系建設,稱為狹義的內部控制體系。
同時,根據這種分類情況,我們認為在國有企業建設內部控制體系現狀處于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種情況:狹義層面的內控體系建設階段
這類國有企業內部體系建設現狀是,已經按照內控指引建立起了內部控制體系,所有的管理行為全部通過規范性的體系方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適合企業需求的內控管理手冊。
在未來一段時間,這類國企的內控體系建設需求是不斷的對現有內控體系進行有效性評價,同時工作重點是要著眼于內控體系的執行落地,不斷利用內部控制體系,推動企業的管理工作,實現企業的風險控制。
第二種情況:廣義的內控體系向狹義的內控體系轉化階段
這類國有企業的特點是,企業內部管理比較完善,主要體現在公司的治理體系、文化體系比較清晰,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正向的內控環境,同時企業組織機構完善、崗位清晰、職責體系比較清晰,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流程與制度體系。企業目前能夠在這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之下實現管理的有效性。
現在的主要需求是要將現有的管理體系按照內控體系的要求重新梳理,將所有的管理按照內控指引,建立起一套狹義的內部控制體系,同時形成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手冊。在狹義內控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利用體系化的方法對現有的管理漏洞進行補充與完善,使之適合于企業的具體經營管理需求。
第三種情況:廣義的內控體系建設與狹義的內控體系建設同步進行階段
這類國有企業的特點是,企業的內部管理較為混亂,組織架構、崗位與職責、流程體系、制度體系建設中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與缺陷,企業的管理現狀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需要通過系統性的設計改變目前的管理現狀、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那么這類企業內控管理建設就同時存在兩個層次的建設需求,即首先要對現有的管理現狀進行建設、完善與優化。在此基礎上再用內部控制指引的方法,將優化后的管理體系納入到內部控制體系中,編寫成獨立的內部控制手冊,實現企業的內控化管理。
應該說,處于這一階段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任務最為繁重,情況也最為復雜。這時主要任務為內控體系的框架建設,在內控體系框架建設的同時,還要對公司的制度、流程、職責不斷的進行完善修正,以符合內控體系的要求,要能夠將這些內控工具與標準裝到內控體系的狹義框架中。
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的內控體系建設方式
雖然內控體系建設所處階段不同,但是從實踐經驗來看,每家企業的內部控制工作都不是空白的,都是在一定的基礎上開展的。那么既然希望建設起適合公司管理的內控體系,最好還是首先要將內控體系的框架建設起來,然后再按照內控體系的框架,將我們已有的管理內容慢慢的裝進去。讓我們之前的管理都能夠在內控的框架下發揮作用,同時對不符合內控框架的內容進行修正完善。
而內控框架體系建設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根據內控指引的要求,能夠準確的了解你們的內部管理到底還有哪些欠缺,到底還存在哪些問題,到底還需要對哪些方面補充完善,這樣我們在體系建設中能夠更加準確、沒有遺漏,更能保證我們的內控體系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