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管理咨詢>組織設計>連載:制度體系建設100問
21.如何識別企業制度建設成熟度?
制度管理的水平基本代表了企業管理的水平,所以每家企業都需要不斷的對自身企業的制度進行評估,以評價自身管理的成熟度。中天華溥構建的制度建設成熟度評估模型,從制度體系特征和制度關注點兩個層面,明確了制度建設階段性特征。
22.制度管理組織設計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為了確保制度管理工作的合理高效,制度管理必須建立統一、穩定、規范、分工明確的制度管理組織體系。在建設制度管理的組織體系時,應注意兩個方面問題:
一是制度歸口管理部門一定要明確,如果沒有制度歸口管理部門,各部門制度制修訂各自為政,制度建設會一片混亂。
二是公司一定要有高于部門層級的組織來主管制度建設。很多企業都是讓部門層級在做制度建設最高管理部門,綜合部門(辦公室)或是法律部門等。但是由于制度本身帶來的是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分配,因此無論哪個部門,在制度建設中協調平行各部門的利益關系都很難達到預期。
23.制度文件與管理要求產生不符的因素有哪些?
當以下情況發生時,就代表著現有的制度體系與管理要求已經產生了不相符的因素,也就代表著必須對制度體系進行修正完善,建立新的制度體系。
1)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2)流程變革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3)職責變動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4)組織架構變動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5)新業務發展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6)多體系運行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5)管理模式變化帶來的管理變化要求
24.制度建設的前提有哪些?
1)明確的戰略發展規劃
戰略發展規劃明確了企業的基本發展邏輯以及遵循的管理原則,因此也會給公司的制度建設帶來了導向性的要求。如果企業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制度建設就會失去明確的導向。也就是說,制度是為戰略服務的,如果沒有戰略,那么制度就失去了服務的對象,就成為了沒有靈魂的軀殼。
2)完善、科學的組織、職責與流程
制度是企業運行的規矩,但是制度的運行必須依賴于一定的依托,這個依托就是組織架構。其實制度不但需要組織架構的依托,還需要職責、流程這兩個前提。架構代表了職責的分配,流程就像河道的走向決定了事情的順序,而制度就像規矩,比如哪里能建水電站、哪里能夠取水灌溉等等,所以說完善的組織結構、清晰的職責、完善的流程都是制度體系建設的前提。
3)良好的企業文化
制度與文化是企業管理表里,也可以說是企業管理的硬件與軟件。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先驅,文化管理是制度管理的導向,企業管理起于制度管理、終于文化管理。但是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企業文化導向,才會在制度建設中具備明確的方向。企業文化中的具體要求,需要企業在制度中予以明確的制度表達,利用制度的剛性來促進文化目標的實現。而制度建設也需要文化的指引,否則制度建設就像缺失了戰略一樣,一樣會因為缺失文化,而失去了制度管理的靈魂。
說白了,企業文化放在國家層面,就是社會主義價值觀,而企業制度放在國家層面,就是國家的法律法規體系。
25.制度命名格式是如何確定的?
制度的命名并不是隨口一說的問題,都要具有一定的規矩,通常來看一個制度的命名需要具備三個核心的要素:制度所屬主體、制度管理內容、制度的效力。
其中制度所屬主體是指制度的制定主體,基本上制度的制定主體也就是制度發揮其管理作用的客體,也就是說哪個企業制定了制度,制度就在哪個企業來適用。不能說是制度制定主體是A企業,但是制度里面的內容規范的是B企業。
制度管理事項或者說制度管理內容是制度命名的核心。決定著制度編寫的內容主體,也就是這個制度的管理范圍。因此制度管理事項一定要與制度內容保持一個相對適當的一致性,不能題目很大,但是內容管理范圍很窄,也不能題目很小,但是實際上制度內容很寬泛。
制度類型也基本代表著制度的效力,制度類型基本包含了以下幾種:規章、制度、辦法、細則等,應該說規章、制度、辦法等幾種制度類型其實分的并不是非常準確,只有細則才是那種突出管理細節,在其他制度之下的一種細化管理文件,其效力也會低于其他的制度類型。
歸納一下,規范的制度命名的格式可以總結為:企業名稱+管理事項+制度類型
例如:國家電網公司+規章制度管理+辦法
26.制度編寫應滿足哪些要求?
1)簡單易讀,語義清晰
制度編寫的文字一定非??季?,首先不能是大白話,口語化的文字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不屬于制度所使用文字的范圍。其次不能用太拗口的語言,這樣理解能力稍微差一點的員工就不容易讀懂。第三盡量不用生僻字和生僻說法,避免帶來閱讀障礙。
2)邏輯嚴密,考慮周全
制度編寫一定要考慮邏輯性,這要從常理上說通邏輯,不能制度編寫的要求在現實中根本沒法實現,要考慮到在實際工作中是否符合各種可能的情景。比如從時限上的要求來看,如果在一個直轄市可能因為空間距離比較有限,所以時限要求比較短,而在一個比較大的省區,那么過于緊張的時限就可能不符合實際情景的要求。
邏輯嚴密不僅僅要考慮到一個制度本身的要求,還要考慮到制度與制度之間的邏輯問題,在制度建設時,切忌對于同一件事情,這個制度說這樣做,那個制度說那樣做,這樣就會造成員工的無所適從。因此在制度編寫時,一定要考慮到周邊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情況。
3)權責明確、流程合理
制度是企業管理的一種手段和工具,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與工具,制度需要與其他管理手段一起,來共同實現企業規范化管理的目的,其中權責、流程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在企業的規范化管理中,我們可以把權責、流程與制度稱為企業規范化管理的“三位一體”,也就是三者要保持管理理念的一致性,三者之間不能相互沖突,但是三者之間又是在管理上逐次推進的。
一般來看,權責代表了點狀管理,流程代表了現狀管理,制度代表了面狀管理,因此從邏輯上來看,應該先明確了企業管理中的權責劃分,再完善明確了流程走向,最后才利用制度具體的規范企業管理中的細節。
4)風格統一、文字精煉
一個企業內部有許多制度,但是每個制度基本上應該保持著一種相對統一的風格,這不但從觀感上會覺得很專業,也很美觀,從實際的使用上也會很便捷。風格統一的關鍵是制度的結構要保持一致,同時制度管理的顆粒度應該相對一致,如果一個制度內容過多、篇幅過長,就應該把它的管理范圍縮小,拆分成兩個或者三個制度。如果一個制度過短,那么可能就會是這個制度管理的內容太過簡單,是否可以將這個制度與其他制度合并,或者作為另一個制度中的部分內容。
27.除了管理過程,制度結構中還應該包含哪幾部分?
除了制度中的主要管理過程部分,通常的制度結構中還應該包含四部分內容,總則,職責與分工,檢查與評估、監督考核與責任追究、負責與附件。具體情況如下:
28.應該如何編寫制度管理過程?
制度中的管理過程編寫是編寫制度時的核心部分,需要符合管理工作的實際,能夠通過制度指導員工的具體工作,管理過程的編寫可以參考以下依據:
29.當一個制度編寫完成后,從哪幾方面審核制度編寫的質量?
當制度編寫完成后,需要對制度編寫的草案進行審核,通過審核發現制度編寫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再對制度進行針對性的修改。根據我們的經驗,制度編寫質量的審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0.編寫單體制度時,需要注意哪些重點問題?
在編寫單體制度時,可能會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果把控不好,非常容易造成制度編寫質量不符合業務實際,難以保證制度編寫的質量,總結起來看,如果在編寫單體制度時,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會比較容易提高制度編寫的質量。